相约金秋

似醉非醉(文劲松)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撰稿 文劲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摄影 陈春志 文劲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后期 文劲松</span></p><p class="ql-block"><br></p> <h3>  2018年10月20日,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德溪河畔,银杏知秋,一树树金色的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柔美曼妙,仿佛在迎候尊贵的宾客。是的,她们迎接候的,就是四十年前毕节师专首届毕业生——我们——1977级数学(1)班的同窗砚友。</h3><h3> 阔别40年后,我们来了。</h3><h3> 离愁天涯无尽路,盼归呎尺梦三秋。你可曾知道,这次寻根之旅,感恩之旅,有多少同学魂牵梦绕;为这次相聚,有多少同学放下了难以放下的要事,推脱了难以推脱的亲友相邀;为这次相认,有多少同学,付出了几多辛劳,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h3><h3> 告别四十年后,我们来了。帝雅维客酒店,游老师和住毕节的几位同学,一大早就等候在那里,亲自引导报道住店和泊车。师生见面,同学相会,这一天等了太久太久,从意气风发等到青丝不再。我们如愿相见,有叙不完的往事,说不尽的情,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喜悦,活脱脱写在脸上,饱含在言表之中。</h3><h3> 我们这一辈人,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历尽艰辛,交足学费,饱尝人生酸甜苦辣。在那苦乐参半的日子里,我们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梦想,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毅品质。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在家是脊梁,是一家老小的主心骨;在外是栋梁,从1980年后,毕节师专的毕业生,在毕节地区的师资队伍中,客观上成为中坚力量 ,为毕节市的中学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据此,我们有一百个理由要说,我们的母校是一所不朽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是一批伟大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无论在哪里,都是一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同学!</h3><h3> 别后四十年,我们的许多记忆在岁月的</h3><h3>风中依稀凌乱。然而挥之不去,不招自来的是对在毕节师专学习的那段清苦而充实的生活的回味,同学之间那份的思念,对我们学高身正不为功利为事业的老师的无限崇敬!对学校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深深感恩!</h3><h3> 今天,我们回来看到母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概良多,十分骄傲。看到我们的老师精神矍铄风度依然,感到十分欣慰。看到我们的同学还是那样真诚,感到十分踏实而高兴。</h3><h3> 我们这次返校,受到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贵州省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杨保华副院长介绍了学校的情况;理学院聂祥荣院长介绍了理学院发展历程;理学院党总支王兴书记和理学院刘竹影副院长参加座谈会。这是学院人文关怀的延续,我们感到十分亲切,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学院不正是我们的诗和远方吗?</h3><h3> 短暂的聚会,满满的收获。聚会之后,我们又将天各一方。然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那些故事,那种切切的情意和无尽的思念,将一路伴随我们,直到迟暮之后……</h3> <h3>我们这次返校,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学院的相关领导,抽出宝贵的时间参与了我们部分活动。前排左起:黄德举,张达超,杨国胜,朱光远,洪怡平,王兴(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游钟伦(数学分析老师,学院原副校长),杨保华(学院副院长),聂祥荣(理学院院长),刘竹影(理学院副院长),刘来智,胡永祥。后排左起:王良才,朱祖琦,王德华,刘兴明,杨启飞,成卫星,吴仕云,何刚,隋建华,吕光瑶,唐华,崔群芬,文劲松。</h3> <h3>女同学们邀请当时班委员会部分同学和游老师合影。左起:洪怡平,朱光远(副班长),吕光瑶,游钟伦(老师),唐华,刘来智(班长),隋建华,胡永祥(团支部书记),崔群芬。</h3> <h3>帝雅维客酒店大厅。游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左起:罗运琪,游钟伦,周祖智,严世康)</h3> <h3>久别重逢,格外亲切。(左起:王德华,王良才,刘来智,刘兴明,赵传友)</h3> <h3>四十年来,未曾谋面,今天再相认。隋建华(左)严世康(中)罗运琪(右)在一起。</h3> <h3>醉在相见时。罗运琪(左)见到久别的吕光瑶(左),怎一个乐字了得。</h3> <h3>四十年前,不苟言笑的洪怡平(中),今天笑得多么灿烂啊!</h3> <h3>唐华(中)和同学寒暄。</h3> <h3>朱光远(左一)见到恩师,无法按捺的喜悦就是这样写在脸上。</h3> <h3>读书时我们常叫他“老威哥”的吴仕云(左一),做事还是那样认真。</h3> <h3>何刚(右二)在四十年后,终于敢向女同学自信地伸出自己的手了。</h3> <h3>进餐的时候,耄耋之年的恩师,亲自为他们的弟子们添饭加菜。</h3> <h3>瞧,这一家子。</h3> <h3>游览校园,看到学院发生了深刻的巨变,老校友们喜从心来。(左起:刘来智,成卫星,罗运琪……)</h3> <h3>游览校园时,赵传友(左一)给其他同学介绍校园的变化情况。</h3> <h3>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等三县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们和游老师合影。</h3> <h3>织金县参加此次聚会的同学和游老师合影。</h3> <h3>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和游老师合影。</h3> <h3>七星关区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和游老师合影。</h3> <h3>大方县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和游老师合影。</h3> <h3>金沙县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和游老师合影。</h3> <h3>经过历史的变迁,是仅存的老教学楼,当年我们入学时就在一楼上课。看见了这个文物级的建筑,那时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倍感亲切。</h3> <h3>下午两点过,在理学院会议室举行座谈联欢。文劲松(中)主持。</h3> <h3>座谈会场景一。</h3> <h3>座谈会场景二。</h3> <h3>座谈会上,贵州省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杨保华(中)致欢迎词和作学院院情介绍。(左,刘竹影。右,游钟伦)</h3> <h3>贵州省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理学院院长聂祥荣介绍了理学院发展的历程。</h3> <h3>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兴参加了座谈会。</h3> <h3>老校友向学院赠送匾。(左起:杨保华副院长,朱光远,刘来智,王兴总支书记)</h3> <h3>部分老校友向学院校史馆赠送了珍贵的学习资料。(左起:理学院院长聂祥荣,理学院副院长刘竹影,朱光远,严世康,王良才,罗运琪)</h3> <h3>座谈会上,刘来智(中)代表学生发言。</h3> <h3>座谈会上,游钟伦老师发言。</h3> <h3>座谈会上自由发言剪影(崔群芬)。</h3> <h3>座谈会上自由发言剪影(王良才)。</h3> <h3>座谈会上自由发言剪影(杨启飞)。</h3> <h3>座谈会自由发言剪影(严世康)。</h3> <h3>游钟伦老师在签字布上签字。</h3> <h3>同学在签字布上签字的情景(左一,朱祖琦)。</h3> <h3>同学在签字布上签字的情景(左一,成卫星)。</h3> <h3>同学们在游老师的引领下参观校园,同学们感到这个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既熟悉又陌生,无不赞叹学院变化之大发展之快。</h3> <h3>游览德溪河湿地公园。</h3> <h3>德溪湿地公园的碧玉桥上,留下了我们的身影。</h3> <h3>游览德溪湿地公园合影后,就意味着这次回访母校的议程将要结束。虽然大家都不舍得离去,但今天的离别,也预示着对下一次相聚的期盼!</h3> <h3>学校经过了四次正式的校名变更:贵州省毕节师范专科学校;贵州省毕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贵州省毕节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h3> <h3>根据朱光远提供的图片文件抄录以上名单。其中,张义兴、吴宝君两位同学已经作古。(底图为老校园的一角,图片来自学院校史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