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铭乡琼英村、琼山村爱心活动前期走访记

振翼山人

<h3>  2012年4月22日,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我随爱心网友到大铭乡琼英村、琼山村慰问特困残病老人,也是我首次参加憨鼠爱心小分队的活动。<br></h3> <h3>  时隔七年,再次走进两村,眼前呈现的依然是蓝天白云、青松翠柏、苍山含黛、流水潺潺的美丽风景。<br></h3> <h3>  只可惜,当年所慰问的几个特困对象,特别是老人,好几个都已不在人世,有的已被城里的儿孙们接走。坚守大山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几十位花甲、古稀以上留守老人。部分老房子因长期无人居住,有的已墙歪檀斜、破败不堪了。<br></h3> <h3>  难怪有网友会发出“一个老人走了,一座房子可能跟着走了;多位老人走了,一个村子也许就消失了”的感叹!<br></h3> <h3>  当然,也感觉到党和人民政府对残病和留守老人的关怀。从走访的对象家里贴在墙上的《社会救助对象帮扶联系卡》可以看到,各村不仅已经为贫困、低保、特困、低收入、残疾人等建档立卡,还由村两委、乡镇下村人员、党务专职工作者负责帮扶。联系卡上面有县扶贫办、民政局、医保局、人社局、卫健局、教育局、残联、住建局等单位的优惠政策、联系申请的咨询电话号码。<br></h3> <h3>  一路走来其实不易。因道路改造,我们一行二十余人乘车从县城至大铭乡走了足足两个小时,至琼英村已近正午,需完成10户的入户慰问,还得赶到琼山村吃午餐。<br></h3> <h3>  期间,带队的琼英村党支书赖秀炳遇到在山上种地瓜的75岁老人赖礼埕,他征求了我们的意见后,特意开车送老人回家。 已是下午一时,我们完全不必同意支书绕远路送老人的。可我们是做公益的,是一群富有爱心的网友,为老人做点事,是大家乐意的。<br></h3> <h3>  在车上等待支书,“晴雨天”被“春姑娘”包里掉出的小硬物扎了一下,她拿起一看,纸皮上嵌有十几个黑色发卡,她好奇地问“春姑娘”:“怎么出门带了这么多的小物件?”“现在乡下连个购物点都没有,我下乡参加义剪,看到许多老阿婆因买不到发卡而头发散乱,就给她们带来了。”几句听似再普通不过的话语,让我对这个多年来,总是以春风满面的招牌“笑容”出现在留守老人面前,无数次坚持下乡为老人理发、洗头的姑娘,不由得刮目相看而肃然起敬。<br></h3> <h3>  连续数月阴雨,山路长满青苔,非常湿滑,也非常难走。在前往竹林下那户人家时,爱心小分队的队长“孙三”从半山腰处连滑了好几米,若非手疾眼快,及时抓住路旁竹枝,后果不堪设想!<br></h3> <h3>  一户没有人家的水池,拧开水龙头,大伙争相舀水洗手洗脚,年轻的还把水泼向对方,说是让人家凉快凉快,说的也是,俗话说“五月天,六月火”,这天气太热,即使在大山里,那室外温度起码也在35摄氏度以上,网友们都已大汗淋漓、汗流浃背了。天气固然热,但只要想到能为残病人和留守老人做点事,大家的心便觉得舒畅。<br></h3> <h3>  琼英、琼山两村走访整一天,一共慰问了15户人家,其中有5位让我觉得特别应予重点慰问:<br></h3> <h3>  <b><font color="#ed2308">琼英村</font></b> 赖荣统,男,57岁,未婚,琼英村门牌800号。他曾读过初中,写得一手好字。年轻时也是一表人才,却因于30岁时好不容易谈得一门亲事,答应入赘女方而遭父母反对婚事不成,从此一蹶不振而精神错乱至今,经医务部门鉴定为一级智残。<br></h3> <h3>  赖仁锻,男,86岁,留守老人,山后角落8组。他曾照顾半身不遂的妻子21年直至她前年去世,其事迹相当感人。赖老儿女在外打工,现孤身一人在家。<br></h3> <h3>  赖秀成,女,49岁,患类风湿十几年,二级肢残,低保人员。病情严重时,身子会扭曲变型,经长期服药稍有控制病情,每个月得花500多元医疗费用。<br></h3> <h3>  <b><font color="#ed2308">琼山村</font></b> 赖瑞杰,男,50多岁,未婚,患有精神疾病,由当地政府安置在琼山村石牌角落的安居工程房舍里。<br></h3> <h3>  赖加城,男85岁?赖娥,女80岁?夫妻俩都是智障人,他俩的年龄是赖加城掰着指头算了半天才勉强说出的,因此,需打个问号。老夫妻生有三个均有智障问题的儿子,大儿子虽结婚,妻子却也智障。另两个儿子均已40多岁,都未婚。我们去的时候,找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才从远处跑回一个,但始终呆坐,不发一言。<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走访过程,印象深刻,且具对比性意义的有两位。</font></b><br></h3> <h3>  赖瑞香,女,一位住在琼英村大岭7组的72岁老人,也是一位幸福的老人。赖瑞香早年丧偶,没有生育,一儿一女都非己出,当年抱养时,一个40天,一个50天。现在,一对儿女均已成人婚娶,在泉州做事。赖瑞香说,儿女们经常回家看望她,遇到老人生病或有要事必得回来。打开厨间冰箱,里边塞满各种鸡鸭鱼肉等食品;闲置床板成了堆放罐装、盒装食物的地方,最显眼的便是那还未开封的约五六瓶三斤或五斤装的食用油与三大搪瓷盆几十斤的白猪油。赖瑞香老人很自豪地对我们说,那都是儿女们孝顺她的。<br></h3> <h3>  赖启蕉,男,71岁,琼英村山后角落。赖启蕉老人妻子已过世,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在外做事。老人的住居里里外外特别干净,我们夸奖他的勤快,他却对我们说,其实家里平时并不这样,这次听说“政府有人来”才忙乎了一天。不知怎地,听了赖启蕉老人的话,很感动,是老人的朴素语言?是老人把我们当作政府的人?都有吧。 一样的冰箱,里边的情况与赖瑞香老人就不能比了,自上至下就一碗咸“苦笋”,也许儿女们带回的食品刚好吃完了吧,那应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br></h3> <h3>  抱养和亲生,有差别吗?差别咋就这么大!<br></h3> <h3>  我自2012年4月参加德化县憨鼠爱心小分队活动至今,七年来除了因事外出或特殊情况,其余从未间断,但近几年很少发帖了。就以此篇作为此番再次走进大铭乡琼英村、琼山村的感想而发吧。<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