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年前惠爱德政碑

铜海慧泉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见证官员扶持民众发展商业集市</span></p> <p>  昨日,笔者在东山风动石景区内碑廊,一方立于“清雍正甲寅年(1734年)秋”的《参府任公惠爱德政碑》残碑,因碑文严重残缺,笔者几经努力,在清乾隆版陈振藻《铜山志》查阅到该碑文记载,发现这方碑刻原来记载着铜山参将任文龙“爱民惠政,礼让廉明,恩威并明,文教聿兴,豊士最老,助丧济贫”,还自己捐出俸禄迁建新教场,将原址扩建为商肆发展贸易,华育乐土等事迹,为研究清代官员扶持民众贸易提供了新的例证。</p><p> 据清乾隆《铜山志》记载,任文龙,雍正十一年(1733年)由台湾平蛮著绩,升任铜山中营任参将。清统一台湾后解除海禁政策,为沿海人民的生计提供了较多样的方式。随着回迁岛民和内陆向海岛移民,人口逐渐增多,特别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铜山设税口,开始征收船税,逐渐成为了闽南和粤东进出口物资集散的主要口岸之一,标志从海防重镇向商贸要津、从非法走私港向合法商港转化。任文龙上任时距铜山复界已经53年,呈现在他眼前的铜山城是一幅“民列肆相沿有年,现在市廛林立,辐照壤,已成盛世”的景象。参将府前的明代军事教场已建起了市场,建有前街、后街、铺山街、打银街,修建商店67家,经营水产、日杂、柴炭、粮食等商品。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任文龙决定择地新建教场,他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修建了新演武亭、将台、照壁等。此碑文载:“铜之百姓有店宇在演武旧地者,私议科金贸地以易,公知此情,辄悬牌示止,辞意敦恳,无非为百姓身家计。遂率同副府汪公暨部主司,捐其余俸买地填筑,鸠工聚材,未逾月而工告成。今而复吾铜人得以安生乐业者,皆公赐也。”</p><p> 商业集市的设立为民众的交易提供了很大便利,促进了海岛社会与经济相对稳定发展。铜山民众感恩任文龙特地竖立了这方《参府任公惠爱德政碑》。</p><p> 黄辉全 文/图</p>